內亞史觀的安祿山貽笑大方 | Friedrich Wang

安祿山造反,重創大唐,是內亞的遊牧民族對中原王朝的一次反撲嗎?這幾年所謂的內亞史觀或新清史甚囂塵上,於是有這種怪異的觀點。

簡單說,安祿山是大唐的節度使,標準的朝廷命官,不是入侵的外族,相反地他幾次帶領帝國軍隊與外族作戰,立下不少功勞,靠打仗爬到這個位置。而大唐是一個世界性的帝國,北亞民族、西域各國,甚至連波斯王子都在朝廷供職,在盛世之中齊聚一堂,不分彼此。所以,唐玄宗並未視安祿山為外人,甚至收為義子,關係非常親密。

安祿山的造反,本質上是唐朝的統治危機。長篇大論就不說了,簡言之,府兵制度被破壞,政府只有招募彍騎,也就是募來的士兵。但是數量有限,還要花大錢。而且府兵的破壞是因為均田制的破壞,中央政府因此無法掌握足夠的財源、戶口、人力。那帝國的邊防怎麼辦?所以就給邊鎮極大的兵權、財政權,讓這些將領擁有可觀的權力,讓他們自己負責養兵。

安祿山一個人兼任三個節度使,掌握半數以上大唐的邊防軍,惟二能跟他對抗的一個是哥舒翰,另一個是郭子儀。哥舒翰也是胡人,郭子儀麾下軍官多胡人,所以安祿山並不特殊,就是兵權過大,缺乏制衡。哥舒翰中風,必須留在長安養病,成了安祿山造反的一個導火線。

內輕外重,尾大不掉,帝國的統治危機在制度遭到破壞後漸漸浮現,幾個導火線一旦被點燃,終於釀成了一場大禍。其實,過程中若不是玄宗的昏聵,肅宗的自私,這場亂事可以三年內搞定。追根究底,還是朝廷太差,本質上這就是一場政治事件,與歷史上其他朝代的兵變差不多,不是甚麼草原民族與農業民族的對立這種奇怪的觀點。

將北亞與中原王朝加以二元對立,是內亞史觀最大的問題。固然中原本位觀點必須要有些修正,但是矯枉過正的結果,就會出現這種削足適履的怪結論,貽笑大方。

楊貴妃死於安史之亂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