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 | 阿Vi牯

某個周日午後,信步鶯歌街道,本要往鶯歌火車站,小迷路,越過鶯歌鐵橋下,往鶯歌陶瓷老街方向。捷運三鶯線建造中的高架橋墩橫亙在其上。人為的建設,地貌、天際線的改變,一個又一個初始,一個又一個中間,一個又一個返回。

也許只有在地人才知道的細微的變化,或根本未加留意,沒有興趣知道。一訪再訪的旅人說不定其實也感覺不到什麼變化,這次是這樣,下次也不都還是差不多。

由田疇沃野,荒山野林,到都市計劃區。由磚瓦屋到高樓,由聚落到荒蕪的空地。上代到中代到這一代,到下一代。拆除又夷平,建造,夷平又拆除,建造,拆除又夷平,或根本就沒有建造,也沒有拆除又夷平,建造,夷平又拆除,一而再,再而三的迴環再替換。可能是一個世代,或幾十,十幾年或幾年。然而當代的遞嬗又更加劇烈,可能幾個月或幾日。舊的,半舊不新的,半新不舊的,或新的,一一的羽化創造性的詮釋。

大街小巷,大角小落,又變得不一樣了。留下來的有多少,是以為、認為、當作,還是根本就只是想像。

隨意的逛逛鶯歌中心周邊,鶯歌火車站對面文化路181巷內東鶯故事小徑(烘爐窯,1929年,昭和四年。無人多注意),右轉沿著文化路,成發居(建於1921年(大正十年),已拆除,興建大樓社區,「成發居」立面拱廊式亭仔腳象徵性的保留),汪洋居(建於1916年(大正五年),舊,無人多注意),文化路325巷,古鐘樓公園(新的親子公園),由旁邊步道往上走可達古鐘樓遺址,古鐘樓於1999年921地震傾倒,只剩TR磚砌舊樑柱)。鶯歌除了陶瓷老街之外,也別有一番風情。

繞一圈步行大概30多分鐘內,大概在一公里多之內,一圈鶯歌的縮影,軌道交通,鶯歌在地鄉土文史。日治時代的巴洛克式風格的清水磚砌街屋,拱廊式亭仔腳,消防鐘樓。

繞一圈,再繞一圈,繞一圈,無意中的隨意閒逛,無聊的囈語,要用什麼語言翻譯,傳遞什麼概念,在時空的洪流中隨緣的漂流。

路過,佇留,路過,無心,有心,無心。

冰冷的虛幻交錯之樹,在風中,在土地上滋生蔓延成長,堆疊又雕砌,又堆疊又雕砌,塑造城市鄉鎮多變的邊邊角角,思緒是城市之樹建構城市,抑或城市建構城市之樹。樹的想像與意象,種在這城市鄉鎮之中,發芽,枝葉茂盛,盤根錯節,隨著城市鄉鎮的發展起伏,勾勒城市鄉鎮的普遍又獨特的自由線條。

捷運三鶯線建造中,鶯歌陶瓷老街入口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