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有公車司機在公車內下車處張貼公告:
「下車時請不用說謝謝」。
其中「不用」兩個字還特地加粗強調,不想乘客在下車時說「謝謝」的意願顯然非常強烈。
乍看令人不解,後來猜測的理由大概是,如果下車乘客一個接一個的說「謝謝」,司機就得要一個一個的回應「不客氣」,一天下來司機應該會口乾舌燥,痛苦無比吧?
司機的「謝謝困境」是:
對乘客的感謝不回應,沒禮貌;都回應,就不勝其擾;不如你走好你的路,我開好我的車,大家互不干擾,相忘於江湖。
這樣的猜測很合邏輯。
其實,台灣人是很喜歡說謝謝的;接受幫助或是各種服務的人當然要謝謝人家,而提供服務的人也會謝謝對方願意接受服務;換句話說,付錢買東西的人,跟收錢賣東西的人,異口同聲都說謝;有時同一件事,同一場合,會一謝好幾次;你一句,我一句,你來我往,此起彼落,「謝謝」、「謝謝」、「謝謝」聲不絕於耳。
劉杯杯在學校裡面,師生相處亦然,不論是傳道授業解惑,辦理各種選課修課申請作業,也是大家謝成一片;黌宮之內,揖讓而升,下而敬,非常的彬彬君子。
至於,曾幾何時台灣人連在下公車時都要說「謝謝」就有點忘記了。記得小時候好像沒有這樣的習慣,後來劉杯杯也有這個習慣,主要是因為搭公車時,看人這麼做,也就跟著學;一方面也是真心想對司機提供的服務表示感謝。
平心而論,在現代社會中,禮貌是非常必要的;因為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通常會有許多的矛盾摩擦不愉快,而禮貌就是很好的潤滑劑,可以讓人際之間的相處更為順暢,進而降低許多不必要的衝突跟爭執。
不過,也發現到,台灣人在說「謝謝」的時候,除了確實表示感謝的意思之外,應該還有些發語詞、語助詞、結語的功能,有時甚至當成標點符號用的意思吧?
就跟小和尚念經一樣,有口無心;反正就謝天、謝地、謝上帝,一路謝到底,不都說「禮多人不怪」嘛!
會不會是因為這樣,太多的謝謝就不值錢了?想說,既然言者無心,那聽者也就不須有意了!
再退一萬步說,「謝謝」說多了,除了有口無心,沒有真正感謝的誠意之外,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謝再謝造成的過度禮貌也會讓人產生距離感;因為真正的親人、密友,本就親密相處,無話不談,不拘行跡了,通常不太需要禮貌來潤滑彼此之間的關係。
而在一般人際關係中,越陌生的人就越有禮貌,像是用禮貌當成界線,作為跟別人保持距離的一種暗示;意在言外的是:
「抱歉!跟你真的沒有那麼熟,你又不是自己人!」
話說回頭,向別人說「謝謝」還是代表了自己對他人幫助的心懷感激;說「謝謝」,真的沒有甚麼不對。
如果不能說「謝謝」,難道真的要在下車時對司機說:
「愛你喔!」
我七十多歲了。在成長過程中,親身經歷謝謝普及化的初始階段。記得五六十年前在報上看到一篇文章,談到某歸國學人到店裡吃燒餅油條,店家上豆漿時,他說了聲謝謝,店裡的客人都詫異的看著他,店老闆也不知如何是好。那時大家的感覺是,只有店家向客人說謝謝的,顧客是付錢的大爺,哪有向店家說謝謝的道理。只有在國外待過回來的人才有這種習慣。
現在人們已能暸解,接受人家的服務,儘管付出對價,或者根本就是人家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例如在醫院接受照顧),禮貌上還是要謝謝人家的。而且這也只是日常生活中許許多多約定俗成的言行舉止之一罷了,並不需要人家回禮的。你在餐廳裡對上菜的小姐說聲謝謝,她點點頭,微微笑,或者什麼都不做,也沒有關係,不需要講「不客氣」或「抺啦」。司機先生服務大家,有人表示謝謝,大可安然受之,什麼動作都沒有,也沒關係。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