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共內戰的共諜問題 | Friedrich Wang

這幾天幾個FB粉專都提到當年國府在大陸軍事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大量共諜潛伏在軍政單位,構成一個網絡,使得國軍機密盡失。但是我們該問的是:何以大量共諜會潛伏進入國府,還升到重要位置上?這是個複雜的問題,但基本上有兩個原因。

首先,與國府在北伐後的政治格局有關。北伐後,國府因為1927年的「清黨」,使得進入訓政建國時期卻缺乏基層幹部。當時中國的條件落後,人才缺乏,教育不普及,這使得當時的國府需要大量的軍政幹部到各級單位中服務有其困難。所以,國府在30年代開始在全國各地設置中央軍校、政校的分校之外,還包括了各種受訓時間長短不一的各種班、團、隊,收中、大學程度的學員,經過主義與行政的訓練,然後分發入各機關服務,出路還很不錯,往往表現不錯的幾年就升上重要位置。而且因為用人孔急,使得人才錄取時的考核上沒有一定的標準,讓有不同政治立場以及信仰的人也經由這個管道進入到國府內,並且節節攀升。

這其中代表性的人物,就是先加入湖南青年服務團,然後以清華大學學生身分考入軍校第七分校第十五期,而受到教育長胡宗南將軍賞識的熊向暉。他並且長期留在胡身邊擔任機要,參與重要計畫的制定。後來,他發揮出巨大作用,不但使中共幾次逃過國軍的打擊,最後讓胡宗南在陝甘的40萬大軍全軍覆沒,這是大家所周知的。

第二個原因是國府內部的複雜派系,使得各路人馬都可以由不同的管道進入到政府。當時各軍系都有自己的人事系統或者訓練機構,這種地方主義是國府在先天結構上的一個重大弱點。在這種情況下,使得中共地下人員就有許多機會經由這個側面打進重要機構。為了表示自己沒有派系之見,國府中央有時還特意由這些地方派系中拔擢人才到中央服務,給予要職。

而這其中最具代表的,就是原屬桂系的將領劉斐。這位擔任作戰廳副廳長的將領,在山東、華東等戰場的關鍵戰役中誤導國軍,並且將情報給了共方,讓百萬國軍就這樣掉入萬丈深淵,中國內戰的勝負也宣告底定。

我們感嘆當年國軍在諜報戰上一敗塗地,但這其實只是果而非因,真正的原因還是出在國府本身的弱點。一方面對青年階層缺乏吸引力,「新文化運動」後中國知識階層的向左轉,使得許多青年人不論出身竟然都願意為中共效命。二方面,派系林立,人心各異,本來就外強中乾,更顯得千瘡百孔,一兩個共諜到了重要位置,就可以給予重創,最後萬劫不復。

劉斐和熊向暉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