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正常國家,都不會無緣無故向比自己強大的國家挑戰。美國既然仍是當今世界第一強國,不論在經濟、科技、教育、軍事上都領先中國,且短期內難以超越。但中、美間的衝突卻恐難避免,這不是套用「修昔底徳定律」,而是由我國的現實處境決定的。兩岸隔海對峙已長達七十年,為著維持「法理一中」,我們付出了慘重代價,美國更藉此極盡打壓霸凌之能事,尤其是扶持台獨勢力,欲長期分裂中國。是可忍孰不可忍?國人早已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
世人普遍關注著拜登上臺後,中美關係可能出現的變化。中國是當今世界上唯一能制衡美國的國家,但拜登不會放鬆對中國的打壓,即使中國一再宣稱,無意挑戰美國霸權,卻無法除卻後者的疑慮。而台獨因素的介入,更令雙方關係變得敏感脆弱,極有可能成為衝突的導火線。
由於文化背景的差異,美國無法理解,收復臺灣對中國人的意義。1945年抗戰勝利,臺灣得以光復,中國為此付出了慘重代價。其死亡人數高達約2062萬人,財產損失則約達4880億美元(各方有不同估計)。至於無形的損失,例如給中國人造成的心理創傷、經濟文化發展的遲滯等,更難以估計。臺灣的光復是中國人以慘重代價換來的,它洗刷了中國自甲午戰爭以來,被日本長期欺凌的國恥,因此絕不允許它得而復失。
美國固然仍為世界最強大的國家,要超越它並不容易,但它卻有著無法克服的致命傷。美國實質上是二戰唯一的戰勝國。作為軸心國的徳、意、日固然戰敗投降,並長期遭美國佔領控制,甚至肢解,早已一蹶不振。而作為同盟國的中、美、蘇、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也遍體鱗傷,消耗殆盡,其中法國更在戰爭中被納粹佔領,形同亡國,其餘小國情況更慘。
而蘇聯則由於自彼得大帝時就打下了現代化的基礎,十月革命後,在蘇聯實施的計劃經濟,集中領導,以及意識形態的統一等政策下,戰前即具有相當實力,尤其是軍事工業,二戰中更戰勝軸心國,尤其是德國的進攻,使其成為二戰後與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強國。然而戰後蘇聯實施僵硬的計劃經濟,未及時導入市場經濟為調節,至造成經濟發展停滯與衰退。終於在1991年底解體。
美國為著維護其獨霸地位,不訴諸王道,卻沉迷於軍力的不斷提升,在全球各地遍設軍事基地,尤其是南美與中東地區。而為著遏制中國的崛起,近年更主張所謂亞太平衡戰略,除在東北亞的日本、韓國外,還在菲律賓、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等地遍設軍事基地,甚至派駐軍隊。美國軍費開支驚人,每年高達約7000億美元。其中相當部分用於駐外美軍。美國既要充當世界員警,無事不管,便需伸長手臂。然而受限其國內預算與國債危機,目前已漸感力不從心,即使擁有萬貫家產,經長期揮霍無度,也有枯竭的一天,目前其敗象已露,尤其經川普四年胡作非為下來,更形捉襟見肘了。
中國是個後起之秀的強國,目前的GDP是美國的70%,一般估約8到10年可望趕超美國。中國實行的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的制度,令其發展勢頭銳不可當。中國雖為多民族國家,但漢族占人口90%以上,若加上臺灣、港澳、海外華人則超過96%,各民族一律平等。相較於美國的人種複雜,種族歧視嚴重,無主體民族,無同一信仰,加之歷史文化淺薄,與中國相較猶如未成熟的孩童。臺灣有句成語叫:「小孩玩大車」。一旦闖了禍,不知如何收拾才好。
美國得天獨厚,兩次大戰都未直接波及,戰後遂取得了史無前例的政治與經濟地位。但若不知節制,仍一意孤行,肆意打壓中國,且背離全球化,走向孤立封閉,甚至閉關自守,則無待與中國較量,即將自行沒落矣。


其实谁做世界老大都无所谓,关键提升老百姓福利,和气生财这么简单的道理米國居然不懂……
讚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