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樑大師林同棪( T. Y. Ling, 1912-2003)設計的關渡大橋真是漂亮有趣的橋樑,和我極有緣份。我每年會住在台灣三兩個月,從我的住處走到關渡大橋來回大約三公里,正是我日常健行運動的距離。關渡大橋兩側有行人步道的設計非常宜人,我經常沿著淡水河畔美麗的步道一直走上關渡大橋的中間,休息一下瞭望淡水河,再走回家。


台灣的朋友告訴我說關渡大橋還有國防的功能,可能你不相信:中國大陸如果用低空的巡弋飛彈攻擊台北,大概會在接近台灣以後降低高度,順著入海口,淡水河,進入台北市,再凌空攻擊設定的台北市的目標。這個水路進入台北,障礙物最少,避免傷及無辜,是巡弋飛彈最好的選擇。但是蓋了關渡大橋以後,如同在淡水河上設了第一道障礙,如果巡弋飛彈提升高度飛越大橋,則容易被雷達發現;如果巡弋飛彈保持低空高度,則航道必須精確到能穿越關渡大橋的弓樑間隙,或者低到從橋下飛過,變得很不容易。
我曾經刻意開車走加州濱海的一號公路,為了欣賞橋樑大師林同棪設計的一條美麗橋樑。它是吊橋的設計,沒有橋墩,沒有鋼架,吊橋所有的鋼索拉線都從山頂的基礎點沿著山岩掛下來。因為這條橋沿著山勢,要跨越一條河流的出海口,從河流出海口兩邊沿著山岩掛下來的許多鋼索拉線就拉住了一邊的橋樑;另一邊同樣的沿著山岩掛下來的許多鋼索拉線就拉住了另一邊的橋樑,橋樑就這樣吊掛跨越了河流出海口。它也不是傳統的吊橋,它的橋身根本就靠在山岩上,靠沿著山岩掛下來的許多鋼索拉住,就像是躺在山坡上的大型吊橋。我只能用巧奪天工來形容橋樑大師林同棪的設計,我忘了這條橋是在北加州還是奧勒岡州,只記得汽車紛紛停下來拍照欣賞。
林同棪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他所著的預力混凝土的教科書,全世界大學通用,在美國土木系是5字開頭研究生的課,在台灣是大學四年級的課,我的同學老區在成大選修過這門課⋯。
有天份的人我們只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