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懷在抗美援朝戰爭結束,板門店停戰協定簽署後,在中共中央提出的工作報告,說得真是豪氣干雲。他說:「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的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砲,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是一去不復返了。」
這是因為他等於擊敗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亦即他口中所說的「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而這應是彭德懷一生中最感到光榮的時刻,超過他擔任國共共同抗日的八路軍副總司令或國共內戰時的解放軍副總司令的戰功。
與他較量的是名聲更為顯赫、功績更加彪炳的麥克阿瑟,一個在一戰就拿下無數勛章,不到四十歲就當上西點軍校校長、四十五歲成為最年輕陸軍少將、五十歲成為陸軍參謀長,後來又是二戰的美軍遠東戰區總司令、盟軍西太平洋總司令,大戰結束前一年晉升五星上將的傳奇人物。
將一位傳奇人物擊敗,在對戰僅僅半年之後,這個五星上將就被解甲歸田,當然是彭德懷胸前最閃亮的徽章。
麥克阿瑟不斷拂逆杜魯門的意志,不將總統放在眼裡,五角大廈拿他沒轍,若非他過於狂傲,這場戰爭有可能在1951年3月聯軍重新奪回漢城後就直接以談判結束,但他卻早於杜魯門的和談聲明之前,發出威脅攻擊中國大陸,揚言讓赤色中國崩潰的警告。其後又回信附和共和黨眾議員馬丁讓蔣中正進攻大陸的建議,讓杜魯門在國會蒙羞,是他被杜魯門解職的最大原因。
但麥克阿瑟並非沒有在軍事上犯錯,低估中國部隊的戰力,其實就是一個軍事上的嚴重失策。可以說,麥克阿瑟犯下的錯誤是,首先看扁了當時一窮二白的中國,看衰了毛澤東,認定他不敢出兵,他向杜魯門說:如果中共渡過鴨綠江,就要他們遭到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屠殺;其次是對彭德懷的用兵幾乎是一片空白,不過三個月,聯軍竟被從鴨綠江打過三八線以南,漢城轉瞬即淪陷。
但金日成發動的這場朝鮮戰爭可謂台灣的救星,那一大批的人民志願軍,有一大部分是用來解放台灣的部隊,但北方戰事一爆發,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礙了毛澤東的統一大業,仍然不諳水性的解放軍只能在這頭隱忍下來,但打陸上戰爭對這支在中國南北四處鏖戰過的解放軍,根本不是難事,毛於是揮軍北指,等於是欲藉這場戰爭教訓美國,出一口怨氣。
據說,1971年及1972年,季辛吉密訪北京及尼克森親訪北京時,毛澤東及周恩來都說了當年出兵朝鮮,就是為了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阻礙了中國統一。
中國大陸一再高規格紀念抗美援朝,其意在言外,就是要讓台灣弄清楚,美帝在中國比此刻弱上三百倍時,就曾被中國擊敗過了,台灣還指望美帝保護,是頭殼完全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