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外生進來得差不多了。
今年因為疫情影響,境外生來台的程序複雜許多;不過,防疫安全起見,各校都全力配合,也投入大量人力因應,連註冊開學的時間都以彈性方式處理之。
只是,再如何彈性,馬上就是正式開學的第6周了,依《外籍生來臺就學辦法規定》,在當學期前1/3修業時間入學者,仍可於當學期入學,一但進入第7周,就要轉下學期入學了。
回首過去3個月期間,各校面臨的應該都是一樣的問題吧?
國際教育業務相關同仁在這3個月間放棄休假,夜以繼日的奔波於學校、機場、檢疫旅館、檢疫所之間;同學有個頭疼腦熱傷風感冒的還得安排就醫,每天還要回報關懷系統資料。
境外生一批又一批的接送,同樣的工作循環往復,不知何時是盡頭?
總算,這幾天入境的人數慢慢減少,各校也差不多要迎來本學期最後一批入學的境外生了。
真是史上最長的開學。
前幾天報載,受疫情影響,本學期全國大概共有3000名新、舊境外生棄學,損失約2.25億的學費。
這是見樹不見林了。
簡單問一個問題:
請問政府最起初推動國際化,廣招境外生入學就是為了讓大學多收一點學費嗎?
顯然不是!
政府鼓勵大學推行國際教育的目的絕對不是在於增加大學的學費收入。
國際教育最基本的目的就是透過教育國際化的活動與過程,讓學生瞭解國際社會,並透過鼓勵參與國際教育活動的方式,使學生發展出完整的全球觀。
不過,國際教育相關活動同時也是花費很高的活動;並不是每個家庭都可以承擔子弟出國遊學、留學、交換時產生的旅行、學習、生活等等龐大費用;而政府提供的獎學金、助學金又名額有限,勢必不可能雨露均霑。
如此,經濟無法負擔國際交流活動的孩子怎麼辦?還能有接觸國際教育的機會嗎?
而這,就是境外生來臺之後所能提供的功能。
國際學生進入校園之後,可以增加校園的國際化跟多元文化特性,讓因為經濟因素未能出國的本地生即便待在國內校園,也能使用英語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生一起上課,一起作作業,一起生活,體驗留學生涯。
更何況,疫情當下,全球多數國家鎖國,台灣學生也無法出國交換或學習,境外生進來之後,正好落實「在地留學」的理念。
易言之,國際教育的推動其實有很大程度是為了教育我們自己的孩子,而不是境外生;這是百年樹人的大業,絕不是戔戔之數的學費所可以比擬的。
境外學位生的入境作業已經要告一段落了,過程很辛苦,但總算順利完成任務。
據悉,主管單位也在開始認真考慮是否開放華語生、交換生等短期交流學習的境外生入境。
這是情理中之義了。
台灣防疫成效卓越,全球有目共睹,而在經過最近幾次節慶大群聚活動後,疫情仍然控制良好的況下,顯然台灣防疫是經得住考驗的。
對於開放短期交流生入境的政策,我們樂觀其成,也會全力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