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登輝於2020年8月14日舉行大體告別式,隊伍由北榮出發,首站前往濟南教會,再從教會出發,繞「總統府」一圈,再至二殯進行大體火化,李登輝回首「總統府」,未見蔡英文、賴清德送行,呂秀蓮稱蔡、賴:「未盡該有儀節」。
蔡英文在李登輝「總統」任內,受聘為國安會諮詢委員,待遇比照政務委員,但又以政大教授名義向國安會申請「兩國論」研究案經費262萬元,蔡也因為「兩國論」在政壇「嶄露頭角」,堪稱名利雙收。李登輝是蔡英文步入政壇的恩人,蔡難逃薄情之議。
蔡英文顯得薄情,其他獨派政客對李登輝之死,也未有如喪考妣般的表演,悼念之言虛、悼念之情假,這也是「未盡該有儀節」。「民主先生」、「臺獨教父」之哀榮竟然如此草率,這是台灣政客現實薄情性格的呈現。政客吝於表演哀情,也是因為民間對於李登輝之死,表現得冷漠不在意,這種冷漠不在意,是出自內心,無虛情假意表演之必要,這一點與政客愛表演是截然不同的。
22歲之前是日本人的李登輝,22歲之後曾短暫為共產黨員,少年篤信佛教,受妻子曾文惠影響又改信基督教,在「基督教聚會所派」「臺北市召會」受洗,登上政治高峰後又改宗「基督教長老會」,曾經高喊「三民主義統一中國」,又成為「台獨教父」,稱退休後要去山地傳教,卻至死眷念政壇,言行不一與善變,是他給人的印象。
提到蔣經國大家會想到十大建設、梅花餐、解嚴、開放報禁、開放黨禁、開放大陸探親。而提到李登輝大家會想到戒急用忍、南向政策、高爾夫球證,以及六次修憲擴大總統職權,且無需向任何人、任何單位負責。李登輝對於台灣既然無實質貢獻,台灣人民對李登輝死亡後的冷漠態度,已經為李登輝的歷史評價給了不及格分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