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有的時候是人想像出來的。而且就算有明確的事實擺在眼前,很多人依然會視而不見。比如說:軍公教是米蟲。這種論調在中南部我是從小就聽到大的,那時就覺得很不解,我爸在部隊上班終年辛勞,很少回家,甚至於很少跟家人過年,要承擔很多責任,為什麼還要說我們軍人家庭是米蟲?
很多人當年眷村的回憶現在都出版了,其實都可以很輕鬆的找到類似的紀錄。在1954年中美共同防禦條約簽訂之後美國的援助才開始穩定,軍人的薪水也才開始正常發放。那在這之前怎麼辦?很簡單,國家有什麼就給你什麼,若國家什麼都沒有,你就必須忍耐。
母親那個時候大概是六、七歲了,對這段歲月已經有了清楚的記憶,以前常常聽她說,小時候外公每個月都會拿不同的東西回來,說這就是這個月的餉。兩包大米、一包麵粉、幾袋蕃薯….,簡單說,有什麼吃什麼。
母親說最深刻的一次是她大概6歲的時候,外公拿回來的竟然是一大簍子的蕃茄。而這就是國家給這個月5口之家吃的東西。還好,外婆是一個聰明又靈活的女人,就用這些蕃茄跟周圍的老百姓換了些再來米、蕃薯、甚至大白菜等等,讓那個月最起碼不用讓老媽跟底下兩個更年幼的阿姨啃蕃茄啃到飽。
你要不要試試看一個月只啃蕃茄是什麼滋味?外公在部隊為國家賣命,那個時候隨時會有戰爭,而國家也只能給這樣的東西。當時他的官階也已經是少校,不算低了,結果五口人也只能吃蕃茄。但是從來沒有聽過外公、外婆生前有過任何的抱怨,對類似的事情都津津樂道,好像已經當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對國家、對軍隊,都無怨無悔。老媽生前說這些事情是洋溢著對童年的一種溫馨回憶,沒有什麼不平在其中。
類似的回憶很多,形諸文字的也不少,可是台灣社會依然對這些視而不見,就是要把軍人講成是米蟲。小時候我感覺很不解,後來才慢慢懂了。原因很簡單,他們因為對這個國家、這部憲法,沒有任何的認同跟情感,自然而然就只相信自己腦補出來的那一套東西,或者別人說什麼他都相信。
後來很多在南部認識的朋友,本身家裡都是田喬仔,每個都吃的又黑又胖,沒事就跑酒家、喝摸摸茶,可是一講到家裡上一代的事情都是又蹦又跳、又哭又叫,好像受了天大的委屈一樣。好好跟他們說,最後就甩一句「反正你這個外省人就是沒有辦法理解我們台灣人受到的苦….」。
好吧,或許真的沒有辦法理解,有些人就算再有錢,家裡的房子再大,車子再好,看起來還是像乞丐。不是因為他到底有沒有錢,而是他的內心很貧窮,學不會從容,更無法為別人設身處地,所以永遠都只能像個臭要飯的,怨天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