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劉杯杯挨罵了!
主要是之前教育維權組織針對學校數位課程做了些不盡不實的指稱,劉杯杯忝為主其事者,當然就頂著鋼盔往前衝,在媒體上做了些回應跟說明,結果人家不依不饒的又作了好大一篇花團錦簇的文章,中英文並陳的來回應劉杯杯「不實的回應」。
有些啼笑皆非,不過罵總是挨了!
想到《佛說四十二章經》第七章「惡還本身」的一段話:
「有人聞吾守道,行大仁慈,故致罵佛,佛默不對,罵止。問曰:『子以禮從人,其人不納,禮歸子乎?』對曰:『歸矣。』佛言:『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猶回應聲,影之隨形,終無免離,慎勿為惡。」
這意思是說,佛祖挨罵默默不回嘴,等人罵完後才問說:
「你送禮給人家,人家不收,這禮還算是你的吧?」
對方回說:
「是的」。
佛祖又說:
「你現在罵我,我不收,這辱罵就還給你自己了」。
佛祖跟著解釋:
「挨罵了又回罵就跟回音相應、形影相隨一樣,要謹慎不可為之」。
這道理很明確,人家罵你,你起了瞋心回罵,那不就是跟收了禮一樣,將惡納在己身了嗎?
劉杯杯謹遵教誨,決定住嘴!
也想到挨罵這回事。
這世上要找到個從沒挨過罵的人應該很難吧;大到帝王將相,小到凡夫俗子,應該無一倖免;連佛祖都挨過罵。
最常見的挨罵就是做錯事,父母罵、師長罵、老闆罵、同僚罵;有時候犯了眾怒,大家罵。
這種狀況自己犯錯在先,咎由自取,通常就是忍氣吞聲,該道歉就道歉、該補償就補償、該接受處罰就接受處罰,摸摸鼻子認了,沒得說的。
公眾人物的挨罵就不完全是做錯事了。
所謂「譽滿天下、謗即隨之」;有了成就的人根本不必做錯事,光是名利雙收這件事就夠人眼紅了,毀謗、抹黑、揭人隱私,通通都來;若都沒有,就編幾個來。
事實上,人生在世,誰沒有個年少無知時偷摘芭樂偷雞摸狗投機取巧狗屁倒灶的事,都耐不住深挖的。
不過,這也就是公眾人物該付出的代價。
另外還有揹黑鍋挨罵的;近代最冤的大概是晚清的北洋大臣李鴻章了吧?
簽了《馬關條約》割讓台灣,被丘逢甲罵說「宰相有權能割地、孤臣無力可回天」;其實甲午戰爭根本就是光緒皇帝硬要打,李鴻章反對無效,結果輸了之後,是李鴻章揹的鍋,簽的約。
再如八國聯軍也是慈禧太后一意孤行,相信義和團的諸天神佛能救國,還對全世界宣戰造成的結果;結果是李鴻章在病榻上一邊吐血一邊簽的《辛丑條約》,才把事情解決。
不過賣國賊這罵名算是揹上了。
至於劉杯杯挨的這種罵,算是功德無量的罵;不挨這個罵,人家沒法交代,好像都不幹活似的。
「今子罵我,我今不納,子自持禍,歸子身矣。」
劉杯杯就不收就是了。
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