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同仁在FB直播頁面上一會兒唱歌一會兒大啖美食一會兒抽獎一會兒敘舊一會兒介紹獎品,插科打諢使盡渾身解數的賣力演出,非常專業;平常端莊嫻雅矜持不苟寶相莊嚴的人,這會兒時不時噘嘴吐舌擠眉弄眼的,表情生動活潑可愛,網紅上身。
沒有把人逼到這份上了,還真擠不出這些本事來!
看到螢幕上滿滿的留言愛心比讚大拇指一直往上飄,即時反應跟互動都不錯。
莞爾之餘也不由感嘆;國際教育從業人員窮則變,變則通啊!
今年快過一半了,幾乎沒有海外差旅,每年固定要走的教育展說明會校友會拜訪宣講全部停止,秋班入學的申請時間眼見也就結束了,再不想想辦法怎行?
想到典範轉移(paradigm shift)。
原來指的是科學範疇中,整個理論概念跟架構的重大改變,後來廣泛使用於描述產業結構或社會現象的巨大改變。
典範轉移的例子自古至今比比皆是。
像是孔子開始「有教無類」的平民教育就打破了之前「惟官有書,而民無書」貴族壟斷知識傳遞的藩籬,推動了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爭鳴爭放的盛世。
印刷術及紙張的發明讓知識廣布成為可能;而火藥槍械的發明也讓冷兵器時代的強國成為不堪一擊的弱小民族。
這幾年典範轉移的力道更是迅猛。
以網際網路為例。
1990年代是入口網站(web portal)獨領風騷的時代,像是AltaVista, Lycos, America Online, Yahoo, PC Home,大陸的新浪網、搜狐等等都是,在一個頁面上把新聞購物娛樂教育學習搜尋等所有功能都放在一起,分類廣告似的。
後來搜索引擎當道,不只現在仍盛行不衰的Google,連Yahoo, Hinet, Seed net, Bing Taiwan,百度等等也都大為風行,即便是現在也還是有許多人使用。
最近幾年社群媒體有後來居上的趨勢,像是Facebook, YouTube, Line, Instagram等都大受歡迎,連WhatsApp, Twitter, Google+, LinkedIn, Skype, Snapchat等也都頗受歡迎。
其實,國際招生本來也都在使用電子郵件或社交軟體跟學生家長或是海外同學會教育機構學校等接觸,還算跟得上時代;只是一直作為輔助工具使用,真正的主軸還是要親自登門拜訪;見面三分情嘛,至不濟混個臉熟也行。
哪知今年以來受全球新冠疫情影響,大家都出不了門,原來的招數套路通通使不上,困坐愁城。
原來國際教育也面臨了典範轉移。
怎麼辦?就轉移吧。
這一陣子,整個辦公室忙著張羅著現在根本就買不到的web camera,演練各種視訊軟體,對著鏡頭齜牙裂嘴練習微笑腔調口條,討論著直播時要用什麼顏色跟圖案的背板,要不要放對方國家的國旗,爭論直播時要放什麼公仔玩偶娃娃畫面才能吸引人。
搞得整個辦公室像主控室,每個同仁像專業直播主、網紅、YouTuber,忙得不亦樂乎。
大勢所趨,不得不然爾!
前一陣子還聽說有學生就是因為某某網紅在學校就讀才追著來學校就讀的。
真的嗎?
得找幾個同仁來試試,看有沒有成為網紅的潛力?
劉杯杯咧!不知道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