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生不要來了,港澳生來不了了,外籍生來得了,但要先關14天,這就是目前國內各大學國際教育境外生源的現況。
憂心忡忡!
不管是不要來、不能來、還是來得很辛苦,無論造成的因素是疫情還是政治,劉杯杯都不太懂;不過,作為多年的國際教育從業人員,想問一個最直觀的問題是:
如果境外生都不來,請問對全國各校而言,最直接的損失是多少?
根據教育部2019年1月31日公布的大專校院境外學生人數統計數字, 108學年度包含陸生僑生(含港澳生)外生在內的境外學位生有63,530人,而含括陸生外籍生海青班華語生在內的交換短期研修生則有66,887人,全部境外生總計130,417人。
用最簡單的每年每人學費大約10萬台幣來算,總金額是130億4170萬元台幣,這還只是學費,其它衍生的食衣住行書籍娛樂費用都還沒算。
好吧,談經濟損失銅臭味太重,跟劉杯杯為人師表形象不搭,就不談了。
再問一個教育性質的問題:
如果境外生都不來,在教育上的損失是什麼?
先說國際教育的目的為何?
簡單的說,所謂的國際教育就是讓學生透過出國留學攻讀學位,參加交換生計畫、國際競賽、展覽,參訪、參觀國外知名教育機構等等國際化的活動以使學生體驗多元文化,瞭解國際社會,發展面對國際的正確態度。
不過出國留學的成本是很高的。
依據教育部105學年度統計資料顯示,台灣大專院校學貸申請人數比例高達42%,雖然最近幾年有降低的趨勢,不過也都還有30%左右;而如果連學費都要貸款的話,又哪有餘力去出國留學呢?
經濟因素之外,當然也有因為諸如家人顧慮、文化適應、甚或自己怕苦畏難等等因素而沒有出國。
不管是什麼原因,那這些學生就不用體驗多元文化,瞭解國際社會,發展面對國際的正確態度了嗎?
教育的宗旨不就是有教無類,一個都不能少嗎(no one left behind)?
這就是境外生發揮功能的時候了。
台灣推廣國際教育的目的非常多元;不過,常為人所忽略的就是所謂「在地留學」的概念。
大學推動國際教育廣招國際學生進入校園可以增加校園的多元文化特性,讓未能出國的本地生即便待在國內校園也能體驗到國際化多元文化的氛圍;許多學校更是規劃全英語教學以及其他文化課程,讓本地生以及國際生共聚一堂,同進同出,一起上課一起作專題一起辦活動,型塑出國際校園的氛圍。
易言之,無法出國的台灣學生根本不用出國也可以在自己校園內使用英語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生一起上課一起作作業一起生活,體驗留學生涯。
而出了教室之後,一樣回到熟悉的環境,一樣打工一樣穿藍白拖逛夜市,沒有文化適應問題。
國內就是國外,你家就是我家;在地,也能留學!
說到底,台灣的大學推動國際教育的主要考量,還是在於提供自己的孩子一個國際化的環境,不是為了別人的孩子。
如果境外生都不能來,受害的還是我們自己的孩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