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髮有些長了,到附近百元理髮解決,理到一半,突然手臂刺青的年輕小夥子理髮師語氣僵硬的說:
「你頭不要亂動好不好?這樣我會理歪。」
口氣不容置疑,劉杯杯有些委屈,一直有乖乖坐好啊,不知怎麼頭就動了?既然說了,隨後幾分鐘更是屏氣凝神不敢亂動,直到理完。
日常小事也沒多想,中餐時跟劉媽媽提了一下。
劉媽媽也有類似經驗,說是上次剪髮時問說口罩是否可以戴著?結果年輕女理髮師直通通的回答說:
「只要妳高興就好!」
只要簡單一個「好」字就可以回答的事情,怎麼說得像嗆聲一樣?
劉杯杯回想了一下場景,其實就是正常消費行為,時間很短,氣氛還行;感覺小夥子也不是生氣,應該是平常就是這麼說話的。
不由得納悶,那些日常生活語言中的「請」、「麻煩」、「拜託」、「是不是可以」、「對不起」的語言潤滑劑哪去了?
有種說法是,當人的大腦處在直覺反應的階段時,就會用自己最熟悉最不花腦筋的方式來回應著眼前的人和事;所以,一般人卸下全身武裝待在家裡時就很容易用這種不經修飾的語言對家人說話。
這很有道理;可是,理髮師在工作中不是嗎?
另有種說法是,像是便利商店、餐廳、旅館、百貨公司等服務性質的行業,因為要提供服務,所以就會使用像是「歡迎光臨」、「謝謝光臨」、「需要甚麼服務嗎」、「幫您整理喔」等等潤滑性語言,以求讓客人感受尊重。
相對的,提供專業協助、診治、諮詢,甚或多數的公家機構,對一般人而言,是求助的對象,所以在語言使用上雖不至於呼來喝去,至少不會低眉順眼的迎合奉承討好。
這也有道理;可是,理髮就是服務業不是嗎?
想想,應該可以歸納為兩個因素:
其一,這種百元理髮價格低廉,多數人求的只是一個便利;服務品質是不會要求的,店家當然也就不需提供;換上是理個髮要幾千塊的髮廊,應該連飲料毛巾還有肩頸按摩都一起附上吧?
其二,應該就是人的因素了;劉杯杯在學校教書多年,看過一批又一批的年輕學生,確實是感覺到我們年輕人在適當語言使用上有所欠缺。
舉例而言,就曾經碰過學生要求寫推薦函,結果卻是規定說在某某時間來拿,要印好在學校信紙上,還謝謝劉杯杯的合作;也經常收到沒稱呼、沒署名、一點客套話都沒寫、直接要求做事的學生電郵。
這些學生跟理髮師一樣,其實不是刻意無禮,而是不會,不知道如何適當的運用語言。
語言是有分情境、對象、場合的。
誠如孔子所言:「言未及之而言,謂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不見顏色而言,謂之替。」
這意思是說,不該說話的時候說話就是急躁,該說話的時候不說話就是隱瞞,不看人臉色隨便說話就是亂說話。
不只是年輕人,這樣的原則應該適用於所有的人。
好好說話,真的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