積榖防饑 | 劉廣華

報載,美國因疫情各地封城,影響所及,全國失業率高達15%,申請失業救濟金人數也高達2000萬人,更已經出現在食物銀行前通宵大排長龍的狀況。

何以致之?

世界唯一超強,號稱是世界上最富裕國家的美國,也就是封城一個月左右而已不是嗎?怎麼一下就這麼多人灰清灶冷沒米下鍋了呢?

衡諸實際,美國雖然富強,卻也是一個儲蓄率相當低的國家;根據美聯儲在2019年公布的數據顯示,美國約有50%的家庭沒有急難儲蓄,而40%的成年人在固定開支之外,甚至連額外的400美元都拿不出來;據推估,有60%的美國人如果失業的話,連3個月的正常生活都無法維持。

這在華人社會是無法想像的。

「積榖防饑」是華人一直都有的觀念,事實上華人也一直都這麼作;在維基百科上,中國大陸與新加坡的儲蓄率高達46%,都是世界第2名,台灣儲蓄率36.3%,都還可以排第7名。

想來,這應該跟華人千百年來面對天災人禍的不確定性所引發的不安全感有關。

「有時當思無時苦,好天要積雨來糧」應該是很多華人家庭的家訓吧?

有說是,美國是因為社會福利制度完善,個人不須存錢,因為老了之後可以由國家來照顧。

不過,在一個連醫療資源都無法照顧到全民的國家,這種說法讓人不太服氣。

更何況,若以新加坡為例,無論是儲蓄養老,公積金計劃,或是公共房屋政策等社福制度,都不會比美國差,而其民眾一樣是儲蓄率名列世界第2。

台灣也是啊;即便有可以從香港腳看到心臟病的全民健保,儲蓄率一樣很高。

也有說,美國儲蓄率低是因為崇尚消費至上主義,鼓勵國民花錢,用消費刺激經濟活動,帶動社會發展。

這倒是事實,美國人從來都是超前消費的;即便家無隔宿糧,一樣會為了消費性的支出而去分期付款、貸款、或使用信用卡。

相對的,華人應該很少會為了享樂而寅吃卯糧吧?總是要攢夠了錢才敢消費。

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說的是,一位華人老太太辛苦存錢到了60歲,終於夠錢買了房子住進去;同時間,另有一位美國老太太早在年輕時就貸款買房子,到了60歲時終於還清貨款,可是卻已經在房子裡面住了30年。

美國老太太聰明些,先享受;華人老太太傻啊,死腦筋!

可是這故事沒說的是,美國老太太的這30年非得要國泰民安無災無難永遠維持固定收入不可啊!

中間稍有一點差池,這故事就說不下去了。

像是美國2008年次級房貸危機(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就是因為許多人付不出貸款,導致美國全國抵押貸款違約和法拍屋急劇增加,進而連鎖反應擴大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機。像這次疫情,川普本來有時間好好準備防疫,卻盡說大話空話不做實事,於是人禍造成危機,美國不像它表面那麼富裕強大。

想到夏天時蜜蜂忙採蜜,蝴蝶忙嬉戲,冬天時蜜蜂開心好過冬,蝴蝶凍死寒風中的童話故事。

華人也許死腦筋,不過再怎麼說,平常多少還是有些儲蓄好些吧,至少不會凍死寒風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