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病延年」是一個很有趣的概念;說的是,有人病痛不斷,小到香港腳骨刺痛風哮喘皮膚過敏鼻竇炎,大到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糖尿病肝病腎臟病心臟病,樣樣不缺,樣樣俱全,就好像一些老人經常會說自己:「整組害了了」的情形。
雖說百病纏身,但也往往因為這邊麻那邊癢,ㄧ會兒頭昏ㄧ會兒腦熱的長年病痛,帶病者很清楚自己的毛病在哪裡;久病成良醫嘛,自己自然會留心相關養生知識,也會好好照顧自己,該做的就做,不該做的就躲;平時作息規律正常,飲食有度起居有節,也深知人在風雨烈日冷熱寒暖不同天候節氣之間要如何因應,隨時都有準備。
結果就是,看起來病懨懨如風中殘燭般拖著殘軀的人,在生命火光飄搖不定忽明忽暗間,卻又一燈如豆不絕如縷的得享天年。
反而是,看起來身強體健紅光滿面精力充沛從來沒生過病的人;一個措手不及,病來如山倒,說走也就走了。
這種例子很多。
唐朝詩人白居易一出生就體弱多病飽受折磨,甚至在有首題為《病中作,年十八》的詩中自述:
「久為勞生事,不學攝生道;年少已多病,此身豈堪老」。
詩人那年才18歲啊!早衰的身體,早熟的心靈,煩惱的是活不到老。
病魔纏身的詩人到了中年又得了白內障,68歲時還中風,就這樣拖著,還活到75歲;人生70古來稀,在唐代這已經算是人瑞了。
另一位唐代名醫孫思邈人稱「藥王」,也是從小羸弱多病,為了看病散盡家財,後來發憤向學而成名醫;去世時確切年歲史載不一,唯年過百歲是毫無疑義的。
國學大師南懷瑾也說過自己小時候從6歲到12歲都把藥當飯吃,傷寒麻疹天花都得過,到去世時,也是高壽94歲。
佛教也有「比丘常帶三分病」的說法;說的是,修道人因為有病在身,反而容易因為覺得去日無多而心生警惕,激發對人生無常之體會,隨時抖擻精神不敢懈怠,爭取時間加倍修行,進而讓修行勇猛精進早登正覺;因此,對修道人而言,病痛反而是一種助道因緣。
「帶病延年」也可以是一種處事態度。
例如,在組織中總會有這個那個的不滿跟問題,總會有不同的意見,總會有人搗蛋瞎整讓人不舒坦;如果用帶病延年的態度來看問題,那麼主事者就要時時警惕不可懈怠輕忽,有問題解決問題,有不滿消除不滿;如此,即便組織內時不時的就出現問題,但也因為這樣的態度,問題獲得解決,組織的運作就可以持續。
其實,面對此次新冠病毒疫情的態度亦應如是。
眼看著這次疫情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就結束,疫苗遙遙無期,病毒也可能每年回來。
誠然,目前對病毒進行的防堵跟隔絕已經證明有效,也該持續;可是極端的防堵措施卻往往導致正常經濟活動的萎縮,百業蕭條,許多人的生計會受到嚴重影響。
這得失之間就要權衡了。
像是,印度的大範圍封城就可能會造成龐大的貧困勞動人口失業沒有收入,沒得病前先餓死。
病毒要滅,人還是要活。
面對新冠病毒,也許我們該想的是,要如何「帶病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