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在學術界工作多年直到退休,好幾年前就逐漸感受到台灣的大學太多,幾乎每個高中畢業生都可以上大學,使很多不適合念大學的學生都上了大學,加以很多大學已經面臨招生不足,不願淘汰學生,而盡量放水讓學生終能畢業,導致大學畢業生程度低落、沒有專業能力,高等教育的成效因此乏善可陳。
大約四十年前我赴美留學,在加州大學攻讀電腦科學碩博士,攻讀期間課程緊湊、作業又多,而且淘汰率很高,令我佩服美國的高等教育確是名不虛傳。當年在美留學的印象使我格外憂心近年台灣的高等教育,然而最近讀了Tom Nichols所著《專業之死:為何反知識會成為社會主流,我們又該如何應對由此而生的危機?》, 讓我的認知大為改觀,台灣無獨有偶,美國的高等教育竟與台灣相似地頗為崩壞!
《專業之死》書中有一章介紹美國高等教育的崩壞,及其對專業的傷害,這一章的標題是「高等教育:客人,永遠是對的」。「現在的大學不再有學子與校方跟師資之間的承諾與期許,反而比較像是複數年期的夏令營。把大學的體驗當成產品,加以商品化,不僅正在摧毀大學學歷的價值,同時也在掏空美國民眾對於大學教育的認可與信心。」「年輕人不過高中剛畢業,就被捧在手心好聲好氣,不但吃的用的都好,還有人拍馬屁。」「年輕人…不經大腦地就跑來讀大學,壓根沒想過自己要如何畢業,或者不小心畢業後要如何就業。於是乎表定的四年變成五年,五年變成六年,六年變成醫學院的七年,延畢彷彿沒有上限。」「許多最頂尖的國立大學…正在卯起來生產有博士頭銜的畢業生,其速度早已不是學術圈或任何高階人才市場可以吸收。」「照講根本沒能力設研究所的二三流學校,也有不少還是硬開了博士班的課程來湊個熱鬧」。
以上所引的美國大學現象,跟台灣的很多大學實在非常類似。不過美、台的大學界仍有一點不同。由於尊師重道的傳統,台灣學生即使不好學、不受教,對老師仍有基本的尊重。美國學生卻常自以為是,甚至對老師出言不遜,尤其在發email時,時常忽略基本的禮數,這些在上述書中都有詳述。
美國大學的學費非常昂貴,台灣大學的學費則低廉得多,不料兩者竟有許多類似的弊病。我相信這些弊病僅呈現了高等教育的一般狀況,一般狀況之外的美國頂尖大學仍是極為優異,而台灣的頂尖大學也很不錯。不過國家社會不能僅依靠少數頂尖人才支撐,人員的普遍素質恐怕更重要。美國若不能改善其高等教育,提升它的普遍人員素質,它恐怕很難維持其全球領導地位。至於台灣,政府別再猶豫苟且,趕快設法讓辦學成效不佳的大學退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