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表揚傑出校友,挑選出來的都是一時俊彥;有白手起家隻身創業,現在是年營收高達30億的老闆;有海外經商有成後從政的新科立委;也有在建築設計領域獲獎無數已是大師級的專業人士。
傑出校友在各個不同領域發光發熱,成功的路徑與條件各自不同,但卻有一個共同點:都是青年菁英,從畢業離校到現在的卓越成就,大概就花了20年左右的時間。
都是現年頂多40歲上下的人中龍鳳啊!
想到「長江後浪推前浪、浮事新人換舊人」這句話;在新一代的菁英成長之後,曾經燦爛輝煌過的舊人,也就差不多要下台一鞠躬,不能戀棧,只能設法讓下台的身影美麗些。
誠所謂,「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世代更迭本就應該如此吧?
當然,世代更迭也不往往都是如此的理所當然;有時後浪就是推不動前浪,只能看著前浪一直挺在浪頭上,不動如山。
像是,清朝乾隆皇帝在將皇位交給嘉慶皇帝之後,還是以太上皇的身分南向而坐聽政理事,嘉慶皇帝雖說即位也就是個擺設,還是作不了主。
再如,英國女皇自1952年即位迄今2020年已有68年之久,王儲查理王子今年都已經72歲,髮鬢皆白垂垂老矣;看女皇身強體健的,查理王子還有得等,也不知是否真有當國王的那一天。
碰到這種前浪,後浪的那口氣如果不夠長,還真是不太撐得住。
其實,要說後浪就一定優於前浪,前浪非得退位讓賢,可能也不是每個人都同意。
蘇東坡在《艾子雜說》中就記載了艾子到海邊,看見好幾種螃蟹卻一隻比一隻小,感嘆說:「一蟹不如一蟹」;後人用此以比喻一代不如一代,一個比一個差。
也是,哪有新一代就一定勝於舊一代的道理?如果真是如此,那王朝就永遠不會滅亡,家族永遠不會沒落,舊時的王謝堂前燕也就不會飛入尋常百姓家了。
公平一點的說法應該是,每一個世代都有菁英奇才,也有庸碌之輩。
如果前浪是庸碌之輩,那就很容易被後浪一推就死在沙灘上;而如果前浪是菁英奇才,那就比較容易一直站在浪頭上,後浪則是氣喘吁吁的越推越窩囊。
再有一種狀況就是,前浪、後浪本事都差不多,那也就是各領風騷多少年之後,風光不幾時?轉眼又都變一樣了,還是得被推下來。
劉杯杯艷羨校友傑出表現之餘,回想到自己40歲時的境況。
當時才剛剛拿到學位,雖不致兩袖清風,但去國數年之後,之前的工作積蓄基本花光;而返國報到之初,又沒有教職可佔,在學校單位擔任參謀簽公文打雜跑腿,一切都要重頭來過。
想想真是相形見絀,慚愧不已啊。
像劉杯杯這樣的前浪,只能祈禱,當後浪撲來時,能盡量維持優雅姿勢,不要一下子就斷了氣,要好好地趴在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