瞥見辦公室line群組同仁間的對話:
「如果有人來電找,會轉XXXX喔!」
「好唷!剛剛XXX老師找你請教獎學金一事。」
「有呦!我在等資料,等會回電。」
就三句對話,分別有「喔」、「唷」、「呦」三個語助詞;如果把這三個「喔」、「唷」、「呦」語助詞去掉,其實不會影響對原意的了解。
想了一下,平常辦公室同仁間口語對話好像也是這樣;無論是工作聯繫協調,或是閒談聊天八卦的長短對話之間,種種哦喔啦咧哩捏,高低起伏抑揚頓挫不一而足的語助詞很多。
聽的時候習以為常不以為異,形諸文字時才突然疑惑,我們平常都這樣講話嗎?
稍稍尋思一下,好像是耶!
想到以前接待大陸客人時,曾經聽過「台灣腔」這個詞,指的是受閩南語或台灣話影響的國語。
在發音上,諸如ㄓ、ㄗ混用,「知道」唸成「資到」;ㄔ、ㄘ混淆,「出來」唸成「粗來」;ㄕ、ㄙ同音,「山上」唸成「三上」;ㄥ、ㄣ不辨,「蒙面」唸成「門面」;也不太發ㄦ音,「女兒」唸成「女鵝」,「2」唸成「餓」。
用語上會在動詞前面加上「有」字;像是,「有吃飯嗎」、「有看到吧!」、「有來嗎?」;有時也用「啊」做發語辭,像是,「啊你要去嗎?」
詞彙上也有許多獨有的用法;像是「鴨霸」、「槓龜」、「速配」、「嗆聲」、「吐槽」、「古早」等等,都是台灣腔才有的用法。
再者,說話時語彙經常會連音發出;像是,「你知道」發成「你造」;「這樣子喔」發成「醬紫喔」;「不要」發成「表」;「大家」發成「搭啊」。
還有一些特定用語,像是,「超扯的啦」、「這樣虧很大捏」、「奇怪喔」、「整個被你打敗了啦」,也都很具有台灣特色。
其實,台灣腔最大的特色並不在於發音上的差異或是辭彙上的不同,而是語助詞的使用。
像是,在與人對話時會不斷的附和著說「對啊、對啊」;敘述事情時,也會在每句停頓時,自己回答自己「對、對、對」,當頓號使用。
同意時會說:「好喔!」;請人稍等會說:「等一下喔」。
表示疑問時會說:「是這樣吼/齁?」、「是怎樣膩?」
反問時說:「啊不然咧!」、「那你咧?」
表示不滿說:「很煩捏!」、「沒有啦」、「幹嘛啦!」
驚訝時會說「真假啊」、「傻眼ㄟ」、或誇張的拉長音說:「ㄟ~~。」
雖然有些大陸客人會認為台灣腔由女生說起來嗲到不行,男生則娘到不行;不過,也有很多人認為台灣腔很好聽,有時甚至會刻意的模仿。
劉杯杯倒認為,加語助詞的台灣腔用法對緩和語氣很有幫助。
像是,拒絕人家的要求時,說「不行!」跟說「不行耶!」或是「不行喔!」在口氣上就有很大的差別。
您覺得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