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同學會下南部,心想都40年的同學了,知根知底的,不必太假掰,自然就好;遂輕便運動套裝上陣,後來酒酣耳熱之際,還脫掉外衣只著T恤衫上陣,推杯換盞亂兵之中一陣廝殺下來,袒胸腆肚全身肥肉亂顫,非常的還我本色。
有同學半開玩笑說,看你平常西裝畢挺道貌岸然,裝得人五人六的,這會兒衣不蔽體也就算了,趁著幾分酒意跟同學拍肩搥胸推搡熊抱的,哪有一分為人師表的樣子?
劉杯杯一聽,酒醒三分!
原來平常望之儼然洵洵君子的架勢,竟是衣裝使然!
想到「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的故事。
這故事所附會的主角很多,紀曉嵐、曾國藩、鄭板橋、蘇東坡、阮文達都有人說。此處不擬考證,故事大概是:
有個文人顯宦布衣出行到寺廟遊覽,寺僧見來客衣著隨便貌不驚人,就是一土老頭耳,遂隨意喚了聲「茶」,簡單招呼了聲「坐」了事;等對談幾句之後發現來客談吐不俗,趕緊改口「泡茶」,也以「請坐」招呼之;迄至後來發現乃微服出巡之大官,更是畢恭畢敬的要求「泡好茶」,也趕緊招呼「請上坐」。
等遊覽結束,寺僧要求留下墨寶時;主人翁遂不無戲謔地留下了:「坐請坐請上坐、茶泡茶泡好茶」的對聯。
這故事當然有其寓意,意在警惕我們不可以貌取人。
可是,我們不都是以貌取人嗎?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UNICEF)在2016年進行了一個街頭實驗,安排一位6歲女童Anano站在喬治亞首都街頭,穿著大衣褲襪頭髮梳得乾淨整齊打扮得體,看她一副無助的樣子,路人紛紛靠近詢問:「你住附近嗎?」,「你走失了嗎?」還有人打電話報警。
實驗後半段是,Anano被化裝成灰頭土臉一身髒兮兮的服裝儼然一副流浪兒的模樣,還是站在原地,卻完全沒人理會;刻意走進餐廳時,有人把包包從她身邊移開,顯然怕被偷,或是將她從椅子上推開,怕小女孩弄髒自己。
劉杯杯捫心自問,要是自己也在那實驗場景裡面,反應大概也是跟路人一樣吧?
我們都是以貌取人的!
不過,這本來就是我們迅速判斷陌生人的標準不是嗎?
從茶、泡茶、到泡好茶,中間其實是有一個接觸之後逐漸了解的過程;知客僧日常接待很多,資源有限,不可能所有的接待都一視同仁,也沒有慢條斯理去了解一個客人的時間。
所以來客的衣著與外觀,自然就是判斷的捷徑,可以決定後續接待的規格。
我們大多數人也是如此;外觀或衣著往往是我們決定是否花時間或精力跟對方作進一步接觸的依據,而通常這個依據的準確性也很高。
畢竟,就算有大富翁刻意裝成乞丐或大文豪裝成土包子的事件,其機率也並不高。
多數人打扮成甚麼樣子,應該也就是那樣的人。
劉杯杯有點猶豫,看來以後在家裡可能領帶也要打起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