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一直看到一個網路笑話;說是一對夫妻吵架,太太火大不煮飯懲罰先生,卻又不捨孩子餓到,就帶出去吃麵解決一餐。
隔天孩子放學後問說:「媽媽,今天還會跟爸爸吵架嗎?」
好懂事的孩子,媽媽百感交集一下心疼問說:「怎麼了嗎?」
只看孩子眼眶含淚說:「昨天的麵好好吃!」
不由莞爾;這種情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一種是媽媽的廚藝要加強;另一種則是孩子挑食。
孩子挑食不新鮮;哪個孩子不挑食呢?再好吃的食物都有孩子拒吃,爸媽們煞費苦心,變著花樣做菜換口味,哄著騙著威脅利誘追著餵都沒用;所幸的是,聽說孩子長大之後,通常挑食習慣就會改善。
所以,大人就不會挑食了。
真的嗎?
有人說,大人不挑食是因為大人可以選擇自己愛吃的,不會被逼著吃不愛吃的;換句話說,不是不挑,是已經挑過了。
這話說得在理;不論老小,都挑食的。
挑食的原因人言人殊;有說是生理因素,因為人體缺鋅,所以胃口不好,偏食挑食厭食。
有說是心理因素,因為討厭,或甚至畏懼某類食物的材質紋理氣味外觀顏色,所以就不吃;反向來說,或是因為喜歡某類食物的材質紋理氣味外觀顏色,而只吃某類食物。
當然也有非生理非心理因素的。
像是晉武帝時的宰相何曾就很挑食;《晉書》說他:「蒸餅上不坼作十字不食;食日萬錢,猶曰無下箸處。」
意思是說,蒸餅上面不蒸出十字裂痕不吃;每天花一萬錢做出的滿桌菜餚,竟還是嫌無好菜可吃,下不了筷子。
這其實不是挑食,這是炫富!
劉杯杯認為,挑不挑食,幼時的飲食環境應該影響很大吧。
據說蔣夫人宋美齡愛吃西餐西點,食物多為牛奶烤雞豬排奶油麵包沙拉之類的;先總統蔣中正除了偏好中式餐點之外,浙江家鄉菜的醃鹽筍和芝麻醬更是每天都要吃的;二人同桌而食,飲食種類卻是南轅北轍,想起那畫面就很有趣。
這很明顯就是因為蔣宋二人幼時成長飲食習慣所致。
劉杯杯也是;生於市井之間,長於村夫村婦之手,談笑皆是販夫走卒一類,往來俱為引車賣漿之流;從小到大吃的就是乾麵意麵陽春麵,一看到豆干海帶豬耳朵生腸粉腸大腸頭就垂涎三尺食指大動。
想當初負笈美國第一年,家人未到自己獨居,一應飲食都要自己操辦;又不像在台灣,路口就有人賣米粉湯麵線羹黑白切,飲食環境有點凄淒慘慘戚戚。
猶記每逢跨中午課時,只見教授同學人手一瓶粉紅駭綠的飲料,一口咬下棕色雜糧三明治就是一餐;劉杯杯每每堅持到下課才走回宿舍吃泡麵。
劉杯杯不習慣西方食物口味,但還是吃雞肉的,只是不喜歡炸雞,喜歡油雞;還是吃麵粉製品的,只是不喜歡披薩,喜歡蔥油餅;不喜歡spaghetti,喜歡麵條;碰到cheese更是直接跳過。
當然肚子餓,還是都吃的,不能跟自己過不去;有選擇就不妥協。
這樣算挑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