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來各式各樣的大學排行榜甚為風行,而其中必然會列計的乃是所謂的國際化指標;學校多年耕耘國際教育以國際化知名,國際學生眾多;無論是哪種排名,單以國際化而論,通常名列前茅。
邇來在若干排行榜中,學校的國際化程度卻差強人意;不由大惑不解?
查了一下;所謂的國際化大概以「國際合著論文比」、「國際學生數比」、「國際教師數比」、「本國學生出國交流人數」、「日間學制修讀雙聯學制學生數」、「跨國學位合作校數」、「國際網路影響力」等幾項指標來作評比。
這就牽涉到國際化的定義了。
什麼叫做國際化?人言人殊,很難有確切答案。
但也正因為如此,用同一組的國際化指標套用在所有學校的身上就非常的不適合;蓋學校有公私立之別,研究型、教學型之分,各校側重發展國際化的面向也均有不同。
換句話說,讓大家都穿同一套衣服怎麼會合理?
對研究型的國立大學而言,經費充沛也不受少子化影響,當然可以全力挹注支援教師參與國際研究計畫、發表國際論文、補助學生出國交流、修讀雙學位、發揮國際影響力。
反之,對於教學型的私立大學而言,即便力足以支持跨國研究案,件數也必然有限,只能獨厚少數人。
另外,在國內嚴重少子化趨勢威脅下,選送學生出國就讀雙學位對於生源的保持豈不雪上加霜?反不如擴招國際生來校就讀對於學校的永續經營有所幫助。
再如,全力將老師、學生送出國就算是國際化嗎?
退一萬步說,就算選送老師學生出國研究或求學是國際化的一部分,那也是少數獲得補助幸運兒個人的語言跨文化國際研究等等的能力增加了,學校整體國際化並沒有提升,其餘多數在校師生的國際化能力也沒有提升。
反而是,廣招國際生來校,增加校園多元文化色彩;擴大全英語、多種外語、跨文化課程,提供學生多樣學習選項;規劃行政學習服務雙語環境以形塑校園國際化氛圍;提供資源讓來自各種不同文化的國際學生得以在校園進行多元文化活動等等,才算是國際化吧?
試想,多數家庭狀況一般,並無財力提供子弟出國留學的孩子,可以在學校提供的國際化環境中求學,不必出國就可以跟國際生共同上課交遊學習,沒有在海外文化、生活適應的問題,更沒有籌措經費的問題。
這種國際化豈不是應該比花費大筆金錢送少數人出國,只是嘉惠少數人的國際化來得更有效率、更為普及?
其實,各校發展國際化各有符合自己學校專業需求財務現況教學理念發展方向等各層面的考量,確定訂目標之後,就應一路走去達成目標。
畢竟遊戲規則訂定在人,實施在我;隨著他人訂定的指標而漂浮不定,或是出現一個指標就急於配合、修正自己的發展方向,就失去本身的獨立性。
這是削足適履,更是自陷父子騎驢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