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國際青年大使放榜,揭榜儀式在外交部舉行。
整個團隊一早就進新聞中心準備揭榜記者會跟儀式;劉杯杯到場的時候,榜單展架紅布揭榜彩帶複決選影片螢幕電腦投影機等硬體設施已經大體就緒;團隊正在預演揭榜儀式程序,移動講台搬展架關開燈甚麼的。
看了一會兒,劉杯杯開始有點緊張。
司儀同學應該沒有經驗;唸稿不順暢一直中斷吃螺絲,漏詞跳段誤唸,另外每一階段轉換跟下音樂時間也老是搭不上,小女生口音嫩奶聲奶氣的,講話有抖音,下指令時猶猶豫豫很抱歉似的,不夠決斷。
慘了!這樣一定被K,趕緊一練再練;年輕人可塑性還是強,認真地修正了幾次後,果然漸入佳境。
正式實施時,心中雖然還是懸著,暗捏一把冷汗,不過整個儀式走下來行禮如儀還算順暢,司儀同學也還稱職。
司儀很重要,自古有之,還設有官職,名稱就叫司儀,負責接待賓客的禮儀,在典禮中贊禮及報告進行程序;所謂「掌九儀之賓客擴相之禮,以詔儀容、辭令、揖讓之節。」一直到清朝,才沒有了司儀這個官職。
司儀之所以重要的原因在於,典禮的程序節奏要靠司儀來掌握;如果程序順暢一氣呵成節奏緊湊的話,整個儀式也就隨之增光增色。
司儀的口條要好發音要清晰語速要穩定,觀眾才能夠清楚明白司儀的指令而井然有序的動作;應變能力要強,才能夠在意外事件發生時掌控全場依原有程序進行;也要具備高度溝通互動的特質,才能隨時引領觀眾注意力帶動與會者氣氛。
司儀之道也,大矣哉!
劉杯杯也當過司儀。
當年官校一畢業,在基隆造船廠服務時就被抓去當司儀;先是週會,再來是授階頒獎,後來是節慶聯歡同樂會,基本上無役不與;換了單位也還當。
退伍來到學校也是擔任了好一陣子司儀,尤其是需要中英文雙聲帶時,劉杯杯通常要粉墨登場;一般來說,也會跟另一位英文絕佳的女性師長搭配;因為合作多次,默契十足,節奏非常的行雲流水。
司儀通常有稿,可以先練;不過有的時候主辦單位會臨時增刪程序項目,司儀要隨之應變;有時介紹了貴賓卻沒來,或是臨時添加貴賓名單,要補介紹;這都需要及時反應;劉杯杯就曾經漏報VIP名單,幸好拍檔反應快,下一句就補上,保住一世英明。
劉杯杯司儀生涯中一直大惑不解的是,當初怎麼就會被找上當司儀的?
剛畢業抓公差可以理解,換了單位還是當司儀,就有點費解?記得也沒特別張揚過,怎會知道又找上來的?
來了學校,還是當司儀這碼事就玄了;部隊中總有彼此互相認識,有些風評互相介紹找出有司儀經驗者可以理解;這都來到文學校了誰也不認識,怎麼就知道劉杯杯當過司儀呢?
可能司儀有個特別面相,相貌堂堂很帥之類的,或是發音聲線獨特,人家特別會發現。
劉杯杯覺得相貌堂堂很帥比較可能是真正原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