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藉勢」之外,二把手還可以「趁勢」;趁勢而起的「趁勢」。
如果在「藉勢」中所憑藉的勢是權勢,那麼在「趁勢」中所憑藉的「勢」就是所謂的「形勢」、「態勢」、跟「情勢」了。
「形勢」、「態勢」、跟「情勢」中的「勢」並非金錢財富地位等有形可以掌握的具體事物,而是整體大環境風向趨勢潮流等等並無具體形象的「勢」。
這種「勢」是看不見的手,它沒有「形」,但要靠「形」來蘊積力量。
孫子講「形、勢」時說:「決積水於千仞之山」。這水積在千呎的高山上就是個「形」,就像是石門水庫蓄水一樣,也就是一大缸子平靜無波的水。
不過,等到洩洪時,就不再平靜無波了;積水出閘後驚濤駭浪奔騰而下所展現出的力量就是所謂的「勢」,而「趁勢」指的就是利用這樣的力量。
這也像是風平浪靜時,衝浪選手只能趴在浮板上載沉載浮,毫無勢道可言;等大浪一來,掌握時機一翻身就站在浪頭上,風馳電掣的蹈波踏浪。
「趁勢」之所以重要在於,因為二把手無「權勢」可用,所以只能「趁勢」。
朱熹有一首詩:「昨夜江邊春水生,艨艟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這詩就很明白的點出了「趁勢」的關鍵性。
那麼大的船,誰也推不動,等水一來,藉力使力,輕輕一推,就跟推根羽毛似的,輕鬆極了。
像這樣的「勢」不能勉強,無法引領,只能順著動向去掌握、去運用。
孫子所說的「轉圓石于千仞之山」指的就是這個意思,再大的石頭,只要順著山勢來滾動,就可以很輕鬆不費力的推動。
當然,也可以先用人為的力量來製造「勢」,再來「趁勢」。
像是春秋時代有名的曹劌論戰中的「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典型的例子。曹劌硬是擋住魯莊公的衝動,等到齊軍三鼓已過,氣勢衰竭之後,再趁勢發動攻擊,一舉擊潰敵軍。
另在耳熟能詳的田單復國故事中,田單也是先反間策動燕國撤掉主將樂毅,換上莽撞的騎劫,讓燕軍割齊國俘虜的鼻子、挖齊人的祖墳,激起齊人同仇敵愾之心,再詐降以降低燕軍的警戒;等一切成熟之後,才運用火牛陣,一舉克敵。
「趁勢」當然有它的侷限。
趁勢而起者當然都是趕在時機點上抓到機會,一飛衝天;所謂「站在風口浪尖上,豬都可以飛起來」。
這種例子很多;像是台灣第一批做貿易的、第一批赴陸發展的台商、第一批做網路電商的,賺到錢的比例都很高。
不過,如果沒有真本事,時間點過了之後也就紛紛敗退,就好像浪潮一退,沙灘上誰沒有穿褲子馬上就一覽無遺。
平心而論,無論「藉勢」或是「趁勢」其實都是被動,都是不得已之下的作為;釜底抽薪之計還是自己成為一把手或是老大,才能自己創造自己的ㄧ片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