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早自1999年啟動國際教育,迄今將20年矣!劉杯杯有幸從2006年參加工作,到現在13年,已經不是菜鳥,算是資深工作人員,親身經歷國際化進程,也觀察到若干的趨勢。
大學國際教育有一主要目的在於增加校園的多元文化特性,讓未能出國的本地生即便在國內校園也能體驗到國際化多元文化的氛圍;而學校若能再進一步提供英語教學與其他文化課程以資配合,就是一個「在地留學」的概念。
易言之,本地生不用出國即可在校園內使用英語跟來自不同國家的國際生一起上課一起作作業一起生活,體驗留學生涯;而出了教室之後一樣回到熟悉的環境,照樣吃雞排喝珍奶,回去跟媽媽撒嬌。
故鄉恍似他鄉、他鄉還是故鄉!
所以,大學國際化說到底還是為了本地生,而不是為了國際生。
此外,由於近年來少子化愈趨嚴重,對於大學而言,國際生的增加倒也不失為彌補短缺生源的ㄧ個重要管道。
學校境外生人數從剛開始的個位數到現在佔全校學生總數的20%強,曾有學生來校就讀的累積國家數達90餘國,目前在校國家數約在60國左右。
不過,最近觀察到一種現象;亦即有若干學校幾乎是一夜之間國際生人數是成百上千的成長,成效斐然。
劉杯杯自嘆不如,也好生羨慕。
國際教育的老兵胼手胝足一步一腳印,學校一所一所的拜訪,教育展一個一個的參加,宣講說明會一場一場的辦,學生一個一個的收;走過千山萬水,磨了20年的洋工也就這點東西。
果然是長江後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灘上;故步自封,不進步便退步,自慚形穢之餘,為了避免成為死在沙灘上前浪的悲劇,趕緊查找資料,要弄明白是怎麼回事?
不說不知道,一看嚇一跳。
原來成百上千的國際生不是紅橙黃綠藍靛紫各色人種各種文化各種國籍的國際生,而是同一國籍的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生;此外,這些學生也不會跟本地生一起上課學習生活互動,而是自己專班上課,有專門住宿區,還會集體到企業工廠實習工作。
這下答案揭曉。
不由思索,如果國際生只有一個國家的來源,那這是國際化嗎?還是越南化、斯里蘭卡化、印尼化?
對國際生而言,如果自己專班上課,自己共同住宿,這豈不就是租界的概念?雖然來了台灣,卻還是一樣跟本國人同進同出同食同宿,這樣有出到國嗎?
對本地生而言,學校只是來了一堆不相干的外國籍路人甲,校園有真正國際化嗎?
再者,由於這些產學合作國際專班生還要上企業工廠實習,所以會有特別安排的上課時間或實習期間;有的上課三個月、實習三個月,有的週間實習、周末上課。總之,就是跟正常學期制有別,最近甚至傳出產學合作國際專班學生成為廉價勞工的消息。
那這究竟是招生還是招工?
看來,劉杯杯雖然成為了前浪,但走的還是大馬路,路平一點,不容易跌倒;來勢洶洶的後浪,看似走在前頭,但是抄了近路,劉杯杯誠心祝福,希望不要跌倒。
劉杯杯很心安!